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3250平方公里,涵盖了房县、兴山、巴东三县的边缘地带。1976年114配资网,湖北省神农架革命委员会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报告,称该地区的工作人员在林区作业时遭遇了未知的动物袭击,这一现象可能与传说中的“野人”有关。为此,中国科学院立即组织了110多人的科学考察队,展开了三次对神农架的考察。
尽管考察队未能找到并证实“野人”的存在,但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其他自然现象。有一个特别神秘的现象,神农架的土著村民口口相传,虽然没人亲眼见过,但在考察期间,一些守夜的侦察兵却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的录像设备无法记录下这令人震惊的场景,未能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展开剩余72%1976年5月的一天,考察队进入神农架无人区的第五天。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与科研工作,考察队员们在晚上九点多就休息了。宿营地点选在一处河谷滩地上,滩地平整、光滑,是丰水期河水暴涨后冲刷留下的沙滩。宿营的一侧是陡峭的垂直崖壁,另一侧则是广阔的草地,深入就是浓密的丛林。那天恰逢农历16日,皓月透过山谷的树影洒在河滩上,营地里一片安静。
这天夜晚的第三班守夜时间是从凌晨1点到3点,由于营地较大,每个哨位都有两到三名侦察兵轮流值守。大约在凌晨一点半,河谷对面的树林突然传来一阵吱吱的叫声,声音逐渐靠近。几名侦察兵迅速警觉起来,开始用枪瞄准对面的密林。由于营地与对岸树林相距约130米,并且之间隔着一条约20米宽的河流,几名战士决定不打扰其他队员,悄悄观察。
不久后,他们松了口气,原来是神农架的猴子群体。这些猴子有大有小、老有幼,总数大约三四十只。战士们认为这些猴子可能是到河边喝水,因此并没有特别关注。可是,过了几分钟,猴子们仍然端端正正地坐在草地上,仰望着明月。这时,几只像猫一样的动物从密林中缓缓走出,但它们的体型比猫要大得多,至少有1.2到1.3米长,体型略小于豹子。最引人注目的是,这群猴子竟然没有表现出丝毫慌乱,它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目光紧紧盯着这几只“猫”。
令人吃惊的是,其中一只最大的猴子起身,在猴群中走了一圈,走到一只猴子面前,从它怀里拉出一只小猴子。远远看去,这只小猴子似乎并没有挣扎,而是被母猴死死抓住小腿,不肯松手。大猴子发出几声“吱吱”叫后,母猴才松开手,任由它拎着小猴子走开。接着,大猴子又走到另一只年老的猴子面前,这只老猴子毛发稀疏、鬓发苍白,显然已经年迈。它默默地起身,跟着大猴子走到那几只“大猫”面前。
接下来的情景令人震惊:四只“大猫”开始分享它们的食物。被吞噬的是一只老猴子和一只小猴子,但奇怪的是,它们并没有发出惨叫或挣扎。只有那只失去孩子的母猴,蹲在那里抓耳挠腮,发出凄惨的哀号。第二天,几名战士将这段经历讲给了大家,其中一名老向导告诉他们,这就是传说中的“猴儿祭”。
“猴儿祭”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共生现象。猴群在乌云豹的领地生存,接受乌云豹的庇护,但当乌云豹缺乏食物时,它会让猴群中的弱小成员成为食物来源。这种关系是一种默契的共存与契约。
这个神秘而充满自然力量的故事,不仅让考察队员们惊叹,也深深吸引了后来的研究者与自然爱好者。
发布于:天津市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